每日微党课9月29日
《老方说党史》开国大将许光达:55年授衔时,最没想到能评上大将的就是许光达自己,于是他三次给中央打报告,要求降衔,在没批准的情况下,又主动把行政4级降为5级(与上将同等),那么,为什么非要授于他大将呢?一,他是黄埔军校出身(学炮兵),南昌起义后跟着贺龙到湘鄂西建根据地,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军参谋长,虽然官不大(上将中有许多担任过军长、政委的),但他是红二方面军正根的重要干部;二,评衔时,苏联总装甲部部长是大将,为了谈判需要,考虑对等关系;三,在解放战争时期,许光达的直接领导是彭德怀、贺龙,有二位元帅推荐,毛泽东、周恩来是不会反对的,而且建国初期,彭德怀专门带他到北京汇报西北的情况,俩人关系非同一般;四,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他率领三纵为保卫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救驾有功;五,他在苏联留学时,学过炮兵、装甲兵知识,周恩来本想让他到苏联当大使,但彭德怀没同意,说军队也需要他这方面的人才,让他当总装甲部部长。另外,他结婚是父母包办的,与妻子邹靖华十年失去联系,但1938年邹靖华到延安见到他后,俩人感情非常好,在模范夫妻方面,他与周恩来有着同样的美称。
《老方说党史》基层党组织的历史演变:一,建党初期,党内没有关于基层组织的称谓,当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所以一大只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组织(中央局和地方委员会);二,党的二大后,党的组织系统分四个层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地方支部和组,组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最早称谓,这样的组,当时共有70多个;三,大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称谓也由"组"变为"支部",支部的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吸收党员,更要做好宣传群众和教育群众的工作;四,抗战时期,党员人数发展很快,1937年全国只有5万多党员,到1938年底增加到50多万中共党员,所以,党的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基础组织,一般称为党的支部,特殊地称为党的总支部;五,八大后沿用至今的是:党的基层组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党员超过一百人的基层组织,成立基层党委员会,下面设立若干个总支部或者支部(北京大学属党的基层党委);第二类是党员超过五十人的基层组织,成立总支部委员会;第三类是党员不足五十人的基层组织,可以成立支部委员会。另外,七大前,党内设“党团",后党团称谓改为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