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10日
揭秘毛泽东在内战时期的军事民主:
一,抗战胜利后,特别是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订后,对和平、对形势估计太乐观。蒋介石想打内战,毛泽东清楚,但毛泽东觉得,以国际力量的压力,特别是美英苏三国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因此,当1946年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双方军队整编方案后,毛泽东下达指示,要求各解放区的部队开始复员整编,第一期复员三分之一,二期再复员三分之一,原部队有130多万,通过二次复员,人员减少很大(精兵简政),如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整编前有22.5万人(野战军15万,地方军7.5万),第一期复员总计约10万人,打大仗吃了不少亏。后来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把复员人员和武器放到农村里,以备形势的变化,这些人绝大多数又回到了部队;二,四平保卫战,国共双方在东北的归属上,互不相让,为了谈判的需要,为了多争取地盘,毛泽东指示林彪,要死守四平(哪怕是牺牲1、2万人),结果四平丢了,伤亡达八千多人(骨干、老八路、老红军),部队元气大伤,好在毛泽东及时采纳黄克诚的意见,才退守到松花江以北;三,内战爆发后(指1946年6月26日),毛泽东力争主动出击,是进攻打出去的方针,粟裕接令后向毛泽东建议,应在内线打几仗,丢掉一些地方不可怕,关键是消灭敌人,敌我力量发生变化后,再打到外线去,就可掌握主动(运动战),毛泽东又一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结果苏中战役打得非常好(七战七捷);四,毛泽东让粟裕带三个纵队下江南,粟裕一方面做准备,另一方面向毛泽东发电报,建议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毛泽东被粟裕当面说通后,结果,粟裕带大部队在豫东战役中,歼敌9万之多,削弱了中原战场国民党的有生力量;五,当粟裕在华中打胜仗的同时,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却连打了几个败仗,毛泽东准备让徐向前去接替他,朱德认为临阵换帅不妥,毛泽东才让华中、山东二大野战军合并,并指示军事上由粟裕负总责。实践证明,毛泽东的军事民主,蒋介石是万万做不到的!
周佛海缘何未判死刑:
抗战胜利后,汪伪汉奸陈公博、诸民谊先后被处决,而大汉奸周佛海却由死刑变为无期徒刑,直到1948年2月,因心脏病复发,死于狱中。是何原因呢?一,周佛海脱党(中共一大代表)后,长期在国民党重要部门工作,与陈果夫、陈立夫、戴季陶关系特别好,两陈在蒋介石面前力保他;二,他母亲病重,戴笠尽心救治,他心存感激,于1942年开始就与戴笠建立了关系,提供了不少日方的重要情报,掩护大批国民党特工潜伏沦陷区,打入伪政权各级职能机关,为国民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三,汪伪"七十六号"特务头子李士群被日军毒死,也是他和戴笠共同设计的;四,日本投降后,他阻止新四军进上海、南京,把江浙沪全部交给了蒋介石。但他毕竟是汪伪三号汉奸,南京高等法院判了他死刑,蒋介石不想他死,去找司法院院长居正和司法行政部部长谢冠生,问他俩有什么解救的办法,当得知国民政府主席有特赦权和减刑权后,立即将周佛海死刑改为无期徒刑。
邯郸战役:
1945年10月中旬,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马法五、高树勋率领第一梯队3个军共4.8万多人,沿平汉路(现在的北京到汉口)进犯邯郸,妄图打通平汉路。晋冀鲁豫军区三个纵队和地方武装6万多人,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在10万民兵的配合支援下,10月24日将敌军包围在邯郸以南,马头镇以东、商城以西的狭长地区,28日发起总攻,至30日,歼敌一部,争取了高树勋率新编第八军近万人起义〈军区参谋长李达亲自去策反的)。我军为诱敌突围,主动撤出南线部队,预伏于漳河以北地区,31日,敌军向南突围,我军仅用了二天时间,歼敌大部,副司令马法五以下2.3万余人被俘。此战的最大意义有二:一是争取了高树勋的战场起义。对蒋介石及统帅部引起较大的震动。毛泽东发电,号召国民党的军队都要以高树勋部队为榜样,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并开展了"高树勋运动";二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利用平汉铁路运兵东北的战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1947年12月"十二会议"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彭德怀参加了会议并将十大军事原则择其要点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1946年7月一1947年6月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共歼敌112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可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的城市和据点,则等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这十大原则,我党中高级指挥员一看就明白。蒋介石除了"保城守地"这个致命弱点外,也有一个"四大守则与六项要目"的作战原则,即:积极进攻、迅速行动,注意火网之构成和夜间行动;"六项要目为:搜索、警戒、侦查、掩护、联络和观察。后者与前者比,不知道逊色到哪里去了!
冈村宁次为什么被"无罪释放"?
在审判他时,所有审判官都认为被告是日本侵华派遣军的总司令,是"三光政策的始俑者,这样一个死有余辜的战犯,肯定会判死刑。可是,一审开庭后(1948年8月),审判长石美瑜突然接到国防部次长秦德纯从南京打来的电话,交待他,冈村宁次一案暂停审理,听候命令再行处理。案子搁了半年后才开始复审,当法庭准备宣判时,审判长打开公文包,出示两份"手瑜",一是代总统李宗仁的,另一是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的。二份一样的内容:"冈村宁次遣俘有功,仰该法庭将其宣告无罪。"接着又拿出一份《冈村宁次判决书》写着"冈村宁次无罪"六个大字,盖有国防部长徐永昌印。当月底,汤恩伯把他送上军舰,回到了曰本。冈村宁次是一个中国通,4岁开始学汉字,当过驻华武官,在黎元洪大总统府工作过,并在谍报武官上颇有"实绩",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在中国先后呆了二十多年,日本投降后,帮了蒋介石不少忙。回日本后,他唯一的儿子暴死,对他打击很大,于1966年心脏病而死,时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