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11日
中原突围:
1946年6月26日前,国民党3O万大军在刘峙率领下,把中原军区(部队原有6万,紧急复员了一万)分割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内,蒋介石想来第二个"皖南事变"。正如他所说的:纵贤各方面情况,一切条件之可能,皆操之与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蒋要求刘峙在二十四小时内,把中原解放区解决掉。怎么办?毛泽东来电指示: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我中原军区在李先念、郑位三领导下,以1纵1旅(旅长皮定均、政委徐子荣)伪装主力向东突围,并胜利到达华中解放区(出发时7千,突围后5千余人,伤亡300,失散1700);以中原局、军区机关及三个旅组成右路,虽然突围时损失很大,但359旅在王震、王恩茂率领下,1千余人成功的到达延安;以王树声第一纵队三个旅组成左路,也成功的突围到了鄂西北。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有生力量,策应了华北、华东部队的作战,5万人的队伍有2万余人能从国军30万大军的口袋里突围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这里有四个情况单独介绍一下:一,王震的南下支队途经湖南时,找到了毛泽覃之子毛楚雄并把他安排在中原军区做宣传员,可惜在突围途中被胡宗南部队活埋了;二,中原局及中原军区的领导(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陈少敏、戴季英)绝大多数都是化妆后前往延安的;三,许多留下的地方部队坚持在大别山、伏牛山、武当山打游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大多数回到了部队;四,由于皮定均突围有功,55年授衔时本来被评为少将的他,毛泽东特批:皮有功,少进中,成了开国中将,可惜在1976年演习中,因直升飞机失事以身殉职。
内战时期的公开新闻:
一,1945年8月,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二,1945年11月,亲蒋的赫尔利回国,马歇尔赴华调停;三,1946年1月10日,双方下达停战令,并于1月10日至31日召开政协会议;四,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6月23日发生"下关惨案",马叙伦、雷洁琼等多人被打伤,7月,李公朴、闻一多被害;五,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22万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我党于5月4日改变解放区土地政策,不执行"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六,1946年12月24日,美国兵在北平強奸女大学生,有50万学生抗议;七,1947年1月,美国宣布退出国共关系调停,3月,国民党强迫中共南京、上海、重庆办事处撤退〈周恩来告诉记者:我总有一天是要回来的!董必武说:再见之期,当不在远!);八,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兴起,有320万工人罢工相呼应;九,1947年10月10日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当时我军已有190万,而国民党正规部队200万;十,为了使土改顺利进行,在解放区开展以"三查、三整"为内容的整党运动,军队还开展新式整军运动“诉苦“;十一,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国民党起义、投城等共计188万);十二,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总统;十三,1949年4月23日,我军占领南京;十四,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回顾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张学良为什么遭终身软禁?
发动西安事变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被放走后,两人都面临很大危险,可杨虎城后来被杀害,而张学良活到百岁有余,这是为什么?一,东北沦陷后,张学良被舆论扣上"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迫于舆论和民愤,不得不辞职下野出洋考察,但他去西欧考察时,特地把蒋介石发给他不准抵抗日军的电令、函件10余份保存在伦敦汇丰银行保险柜中,不料这些函电竞救了他的性命;二,西安事变真正想抓蒋介石的是杨虎城,周恩来去西安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蒋介石去南京,安全问题得到过众多人的保证,尤其是宋美龄与张学良及夫人于凤至关系很好;三,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联合反蒋,后来张学良"易帜"站在了蒋介石一边,帮了蒋介石很大忙,并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对蒋介石统一中国有功;四,蒋介石不杀,但又不敢放他,一怕放虎归山,终成后患;二怕张投奔中共而成劲敌;三怕张获得自由后,张夫人于凤至公布其密电,让世人知晓蒋不抵抗日军之内幕。为此,蒋以"张"作"人质",而迫使于不敢泄密。
解放战争初期的四场战役:
日本投降后,我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南方作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以及华东、华中的解放区,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为此,从各解放区抽调11万的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国民党军队为了深入华北,打开进军东北的通道,分三路向华北解放区进攻,一路由傅作义率领(共6万兵力)沿平绥路东犯,我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集中5.3万兵力进行反击(平绥战役),共歼敌1.2万多人,收复集宁、丰镇等10余个城镇及附近广大地区;一路沿津浦路北犯(17个军约40万人),山东军区陈毅遵照中央指示,组织了津浦路战役,共歼敌2.8万余人,并促成国民党第六路军总司令郝鹏举的起义;另一路沿同蒲、正大和平汉路向北推进,"刘邓"进行了上党、邯郸战役,四个战役,共歼敌14.5万人,迟滞了敌军向东北进军的速度(苏联1946年3月撤出东北)。
华中军区的领导班子:
日本投降后,党中央把江南的部队撤往江北(留在江南太危险),并于1945年10月在淮安正式成立华中军区。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4个军分区。本来是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按刘少奇说法,华中离开谁都可以,唯独不能少粟裕),后在粟裕三次请求下,党中央才决定:张为司令、粟为副司令、邓子恢为书记兼军区政委、谭震林为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曾山为组织部长。在这里想说明五件事:一,华中军区所处的位置重要。蒋介石最担心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靠近武汉的中原军区;二是靠近上海、南京的华中军区。这两处对江南威胁很大,所以内战首先从中原打响;二,粟裕一让司令,是因为张鼎丞资格老,为了内部的团结(随后成立华中野战军,粟裕为司令员);三,55年授衔时,原定元帅13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大将14人(李先念、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这说明班子里的人都非常厉害;四,班子里的人都没有参加长征,但在三年的游击战争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都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五,华中军区的主力部队是新四军的一师和六师,粟裕当过一师师长兼六师师长,所以说,军事上粟裕是负总责的(张和邓的主要精力是做地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