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21日
党的"七大"后,中央委员的去向:
1945年6月,"七大"在延安杨家岭胜利闭幕,当时有44位当选为中央委员。1947年3月,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他们身在何处?一,陈潭秋已于1943年在新疆牺牲; 二,关向应病故;三,博古、王若飞于1946年4月因飞机失事死亡;四,王明去了苏联;五,日本投降后,有陈云、彭真、张闻天、高岗、李富春、蔡畅、林彪、罗荣桓、李立三、林枫等十位去了东北;六,在华东军区的有饶漱石、陈毅、张云逸、邓子恢、张鼎承、潭震林、曾山;七,在晋冀鲁豫地区的有邓小平、刘伯承、腾代远、李先念、薄一波;八,中原突围后,郑位三生病从延安去华东疗养;九,聂荣臻、徐向前、徐特立在华北;十,林伯渠率边区政府到绥德;十一,贺龙、吴玉章、康生在晋绥地区参加土改(并负责后方根据地建设);十二,在延安的中央委员分成三块,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留在陕北,组成前方委员会(简称前委),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着最大的全国解放战争(江青留在毛泽东身边)。彭德怀在陕北任西北野战兵团的司令,负责西北战场的指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到河北平山县(工委),负责中央委托之工作。叶剑英赴晋西北(后委),是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部,又是中央的对外宣传、土改工作、后勤保障的执行机构。(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共有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170名,其中党的"七大"产生44名中央委员和33名中央候补委员)。
西北战局:
西北五省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在内战期间,西北地区是除华东、东北战场外,国共双方争夺的又一个重要战场。国民党在陕西有胡宗南的25万大军;在甘肃有邓宝珊的第22军,军长左世允是当时榆林的第二号人物(邓宝珊部队离陕北很近,但他多次去延安,与我党高层领导很熟,胡宗南怕他投共,在大举进攻延安的时候,蒋介石以加强榆林防务为由,授意胡宗南空运了整编第28旅(旅长徐保)6千余人去榆林);在青海有"青马"即马步芳、马步青的第82军、第129军(青马部队最厉害的是骑兵,我西路军就是败在他们手上,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打一个小小的合水城,却没拿下来,伤亡很大;在宁夏有"宁马"即马鸿逵、马鸿宾的第11军、第128军;在新疆有陶峙岳、包尔汉的十万军队(这支部队作为西北总预备队,基本上没参加内战)。我军的情况是:一,陈赓兵团作为党中央的机动部队,一直在西安附近威协胡宗南,使胡宗南在进攻延安时,不敢把部队全部调上;二,贺龙领导的晋绥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后方根据地建设和财经工作,协助彭德怀组织西北战场;三,西北野战兵团。1947年3月,西北野战兵团成立,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委,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第二纵队以及教导旅和新编第四旅,共2.6万余人(一共有六个旅:郭鹏的359旅、黄新廷的358旅、顿星云的独立第四旅、张贤约的新编第四旅、罗元发的教导旅、王尚荣的独立第一旅)。另外,在陕北有9千余人的地方部队,有1.5万余人的民兵可参战。
蒋介石快要崩溃了!
内战一年了,我军在全国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蒋介石总兵力由430万降为370万人,解放军由战争开始时的126万人增至195万人。在西北战场上,从3月至7月连续作战,共歼敌2.6万余人,而西北野战部队总兵力由开始时的2.6万人增至4.5万人。敌我双方的这一组数据对比显示,局势正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
蒋介石还是那样忙,但忙的内容已有根本变化。如果说以前蒋介石忙于到处放 的话,那么他现在就忙于到处救火。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局势的发展都足以令蒋介石无法招架。从1947年3月进攻延安开始,国统区物价飞涨,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几乎陷入于崩溃状态;而北京、南京、武汉等地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正蓬勃兴起;各民主党派也加快活动,连后台老板美国也开始"逼宫",一再要求改组政府……政治、经济上的危机已预示着蒋介石快要崩溃了。蒋介石的头发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掉光。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头发脱落是智慧的象征,蒋介石的头发光了,按理应该是大智大慧,但偏偏与共产党在仅仅一年的较量中,就已败相毕露。他摸着那颗光光的脑袋,搞出了个"国家总动员提案",并在国民政府会议上通过,随后,又下达了《戡平共匪叛乱总功员令》。尽管蒋介石如此殚精竭虑,但对已经恶化的局势仍然无济于事,因为,作为政府支柱的军事已滑向崩溃的边缘。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却三仗三败,特别是蟠龙的失败,把整个军需物资送给了我军,使胡宗南元气大伤(就像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在山东战场也同样进入守势状态),在陕北动弹不得。蒋介石收缩兵力的两拳出击战略,此时已败相毕露。不过,蒋介石真正的失败,不是失败于此。他伸开手臂两边出击,胸膛却露在了外面一一这才是他真正的硬伤,一个战略的硬伤。蒋介石把主力154个旅中的128个旅放在山东和西北,而内部守备兵力不足30个旅,这正是出击蒋介石心脏部位的天赐良机(刘邓大军直挺中原、陈谢兵团挺进豫西、陈粟挺进豫皖苏),只要三支部队一齐出动,刘邓直逼中原,蒋介石必定方寸大乱,疲于奔命……
志大才疏的胡宗南:
新华社5月12日发表了《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一文。"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王牌,现在在陕北卡住了,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胡宗南现在是骑上了老虎背。事实证明,蒋介石所依靠的胡宗南,实际上是一个`志大才疏`的饭桶……胡宗南`西北王`的幻梦必将破灭在西北,命运注定这位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其一生的劣迹必在这次的军事冒险中得到清算,而且这也是蒋介石法西斯统治将要死亡的象征。"
"志大才疏”"饭桶""阴险虚伪"“常败将军“,哪一条都直指胡宗南的要害,让他感到剜心地痛。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克星"彭德怀。这个没有进过黄埔,也没有喝过洋墨水,就上过两年私塾,后来去陆军湖南讲武堂学了几下射击的湖南人,竞把自己搞得如此狠狈如此丢人现眼,这是胡宗南万万没有想到的。让胡宗南更气的是:西北野战部队在离延安不到40公里的马王滩搞5万多人的祝捷大会,根本不把国民党二十几万部队放在眼里。
胡宗南在想,进攻延安不到两个月,丢了三个旅,损失1.4万余人,跟随自己多年的8名少将成了俘虏,特别是蟠龙丢失,整个部队粮食没有着落,士气低迷,连一场像样的战斗也没有能力进行了。失了蟠龙,可以说胡宗南是元气大伤。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在陕北根本行不通,老百姓全站在共产党一边,他们坚璧清野,不提供任何消息,完全被共产党赤化了……一位国民党的军官问农民:是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农民说:共产党好,国民党也好。结果挨了打,又继续问:到底谁好?农民说:共产党在陕北十几年,从来不打我们,你一来就打人,那你告诉我,到底谁好?……
中共历史上十五名叛徒的结局:
一,向忠发,1931年6月22日被捕,二天后叛变,当日枪决;二,顾顺章,1931年被捕叛变,1934年被国民党处死;三,余酒度,秋收起义后回沪,1933年成为国军少将处长,因贩毒被枪决;四,贺治华,朱德第4任妻子,后与霍家新结婚,俩人出卖罗亦农,红队打死霍,而贺不知所终;五,李士群,早期党员,33年被捕自首,38年投靠日本任汪伪特工总部副主任,43年被日方毒死;六,陈公博(二号汉奸);参加党的"一大"后,于次年脱党,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6月被处决;七,丁默村,叛变后任军统处长,后投靠日本并接受陈立夫戴笠领导,抗战后获保外就医,被记者认出暴光后处决;八,周佛海,24年脱党,后任伪财政部长,上海市长,46年判死刑,48年心脏病死于南京狱中;九,邢仁甫,115师旅长,42年娶女学生做小老婆,43年通知他去延安学习,他认为是副旅长黄骅排挤他并将黄打死投日,5O年抓获并处决;十,何畏,红9军军长,抗大副校长,从延安脱党,6O年病逝;十一,张国焘,38年投敌,解放后先后移居香港,加拿大,79年病世;十二,杨遇春,黄埔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后任红35师师长,因地主出身,土改时家庭被清算,他枪杀政委后叛敌,89年病逝于台北;十三,叶青,曾任黄埔教官,后任湖南省委书记,28年被捕叛变,任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9O年在台北逝世(最反共的叛徒);十四,龚楚,曾任中央军区参谋长,35年投敌,后改名在香港定居,9O年到大陆投资,95年死在家乡;十五,文强,参加过"八一"起义,后任红一师师长,毛泽东是他表哥,周恩来是他老师和入党介绍人,受处分后脱党,抗战时期,他策反近百万伪军有功而晋升为中将,淮海战役被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大元帅彭德怀:
1916年参加湘军,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1928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任军长。红军井冈山会师后任红四军副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长征中任陕甘支队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后改为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与其他元帅有着许多不同特点:一,一生无子女。他三次婚恋均无善终(18岁时,与初恋表妹订婚,后因地主逼债,她跳崖身亡;23岁时,聚了一个不满12周岁的刘细妹,后失去联系;已是40岁的八路军副总司令,经王明夫人孟庆树介绍,与北师大的女生浦安修结婚,但无子女,"文革“前两人离婚);二,军队里称他为三"家",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是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处"的战略家。是"挽狂澜于既倒"的战术家。是与士兵同甘苦的军事家。战争年代,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三,他曾四次痛哭。1931年9月,当得知黄公略牺牲的消息,他大哭一场(两人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感情很深);1935年2月,当得知红五军军长邓萍在遵义牺牲时,他一天没吃饭,痛哭了一场;1942年5月,左权牺牲,对彭德怀来说,这是抗战以来,打击最大的一次,他两天没说话,躲在房间里大哭一场;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当彭德怀得知:所有人都可以平反,唯独彭德怀不行时,彭德怀伤心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