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29日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的预言:
七大在延安开了近50天,在整个会议期间,毛泽东曾有过许多预言:一,国共和谈谈拢的希望一丝一亳也没有(已成一山二虎之势 );二,核战争是打不起来的;三,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四,我们要在北平开党的八大;五,有了东北就有了我们的胜利;六,由农村转变到城市,由游击战转变到正规战,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
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大会上作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毛泽东强调领导者要有预见,要看得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他特别举出这次大会提出的要注意大城市、注意东北、中原等问题,就是属于预见。这些问题今天还没有,甚至大家还感觉不到,但是如果看不到,如果犯了错误就不得了。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
在会上,毛泽东宣布:我们决不能再在延安开"八大"!
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此时不争,将来更难了。毛泽东确实棋高一招,两年后,真正的中原逐鹿开始了。1947年6月,毛泽东定下决心,不待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全部被粉碎,也不等我军总兵力超过敌人,立即组织战略进攻,以国民党军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毛泽东挺进中原的战略行动胜利结束时,对整个战局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鹿死谁手,已见分晓。中原战场的胜利,预示全国战场的胜券已稳操于毛泽东之手。
反共分子蒋介石: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有一则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于4月5日在台湾病死。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县。早年先后在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后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1923年到广东,曾在永丰舰随侍孙中山,后被任命为粤军政府大本营参谋长。
由于其在表面上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博得孙中山的信任。1924年1月,任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校长,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
孙中山去世、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一跃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权的重要人物。北伐军进驻上海后,开始屠杀共产党,使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
1928年10月,改组国民政府,推行独裁统治。在与各军阀混战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后又开始对红军进行"剿共",直到西安事变后才被迫停止剿共并开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他执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6年6月,全面内战暴发,当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屡遭失败后,蒋介石又改成了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当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他只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又被迫下令收缩防线……
1949年12月,蒋介石逃往台湾,并带走大量黄金储备。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湾。
内战爆发前后的形势:
关于国际形势,我党认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人民革命势力的中心苏联却严重受伤了,需要休整和巩固。全世界帝国主义势力在战争中打死打伤,极大地削弱了,但美国却相对地打强了,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中心;但美国离苏联很远,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使得美国很难进攻苏联,第三次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
关于国内形势,我党认为,经过八年抗战,人民的势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壮大〈解放区有一亿人口、军队有127万、民兵220万),但还没有形成几个省区联成一片的根据地,尚缺少一个更有实力、更坚强的中心,目前也不可能得到来自国际革命的实力援助。中国整个反革命势力在抗战中削弱了,但反革命的中心势力蒋介石CC派反而在抗战后加强了,嫡系军队增多,特务网遍布全国,官僚资本有所发展,又得到美国空前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援助。
基于上述对形势的分析,党内有三种意见:一,让步以达和平。若能求得全师而退,保存干部,保持部分军队与部分解放区,求得全国范围内部分民主改革,还是让步以求和平为宜;二,拖延以待时机;三,坚决打下去以分胜负。
面对党内三种意见,毛泽东也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打!一,目前和战已到最后关头,拖延下去的可能性已很少;二,蒋介石不会因我党让步就放下屠刀,相反他会把刀拿得更稳,随时可能发动大屠杀,杀得鸡犬不留,铲草除根而后已,这样,只有采取坚决打下去的方针。
从1946年5月底开始,国内形势日趁紧张。我们不仅面临着与国民党全面破裂的问题,而且也面临着与美国破裂的问题。一般地说,大规模内战是从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算起,但双方完全破裂还有一个过程,实际经过半年多时间,美国代表马歇尔参加了停战调解整个过程,但他来华之前,杜鲁门给了他一张底牌,即如果蒋介石不顾美国的反对顽固地坚持以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政策,美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还得支持他(调解彻底失败后,马歇尔仍在中国滞留了一段时间,直到1947年初才离开)。
最后,毛泽东说:"可以预断,三年至五年后的中国,其面目将比现在大不相同,全党同志与全中国人民,都应当为一个新中国而坚决奋斗。"恰如毛泽东所预料,三年以后我们就把背信弃义发动内战的蒋介石反动集团赶出了中国大陆。历史的确证明,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要强。
中原野战军(后改为第二野战军):
它是我军五大主力之一,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一直是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把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红三十一军)和陕北红军的一部分(红二十九、红三十军及5个独立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刘伯承为师长,张浩为政治委员(半年后邓小平接任),徐向前为副师长,倪志亮为参谋长。全师共两个旅五个团,师直有5个营,改编后全师共1.3万余人。
经过八年战火的洗礼,军队从出师时的一万余人发展近30万人的晋冀鲁豫军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控制了晋冀鲁豫地区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4个解放区,80多座城市。依托这快强大的根据地,"刘邓大军"在中原地区一直实行机动作战任务。
1945年11月,晋冀鲁豫军区把各部队编成5个纵队:一,把冀南纵队改编为第二纵队,陈再道司令员、宋任穷政委;二,把太行纵队改编为第三纵队,陈锡联、彭涛;三,把太岳纵队改为第四纵队(陈赓、谢富治)和第六纵队(王近山、杜义德);四,把冀鲁豫纵队改为第七纵队(杨勇、苏振华)。
1948年5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为中原野战军 (下辖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纵队和第三十八军)。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二野歼敌221.8万多人。四年战争中,第二野战军从晋冀鲁豫到中原、华东、西南,被称为四战之军。历史证明,二野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功不可没,为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首任铁道部长滕代远(1904一1974):
湖南麻阳人,1925年入党,后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1928年7月,与彭德怀共同组织和领导了平江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时,彭德怀、黄公略任正副军长,他任党代表。12月率部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副党代表(毛泽东为党代表)。红五、红八军扩编为红三军团时,任军团政治委员,红一、三军团合并组成红一方面军时,任副总政委。红军长征时,他进列宁学校学习军事,于1937年回国,任中央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代表。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42年8月,接替左权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情报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共谈判代表、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后调华北军区任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铁道部长。1965年1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首次授衔时,他与李先念、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等都有授大将的资格,但由于在地方工作而没有授。林彪说他有授元帅的资格,因为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6位元帅都在他手下干过。
他是一位很底调的人。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是他生前留给家人的传家宝。他有5个儿子,没开过一次后门。大儿子滕久翔从老家上北京找工作,结果只让他带走一包旧衣服;二,抗战时期,下面的人想让他改善一下生活,说身体好了对部队作用太大,他回答:关键时刻,以身作则的作用会更大;三,指导部队作战,从不宣传自己。当国民党军准备进攻华中野战军时,滕代远正好从南京参加谈判回晋冀鲁豫军区。途经华中野战军时,他看望了老战友粟裕。滕代远告诉粟裕:现在敌军是4打1,我们一定要还他一个6打1,面对强敌,不要怕,也不要着急,要像切西瓜一样一刀一刀切碎它的躯体,集小为大,敌人的优势就演变成劣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粟裕完全赞同滕代远的意见,最终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
党内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王明: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为国、为民、为共产主义的奋斗历程中,许多人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永远受到人民的怀念;更多的人成为党的坚强战士,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有的人意志消沉,中途掉队,人民也给予谅解;有的人叛党而去,做了敌人的工具,永远受到人民的唾骂。然而,王明作为这场奋斗的一分子,他既为党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也犯了给党带来巨大损失的严重错误;他口头承认错误,接受批评,但实际上坚持不改,以致堕落到攻击党的领袖和与党为敌的地步。综观他的一生,应吸取一些什么有益教训呢?
第一,学习马列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决不能搞教条主义。王明不懂这个道理,自以为读了不少马列书,知道一些苏联的情况,就自命不凡,就可以指导中国革命走上胜利。
第二,正确对待别国经验和上级指示。王明掌权后,不管共产国际的指示适不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就不折不扣地执行,甚至还需"超越"。结果忽"左"忽"右",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危害。要知道,穿什么鞋,只有自己的脚清楚。
第三,追求真理,不跟个人。王明一到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就一头扎到米夫的怀抱。为了接近米夫,不惜落井下石,诽谤自己的同志,手段极其卑鄙。王明正是靠米夫为后台,强行夺取了我党的领导权。
第四,革命队伍要讲团结,搞五湖四海,决不能搞宗派主义。……
第五,决不能放弃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第六,积极参加革命实践,在实践中改造自己。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先哲,任何正确的思想、理论都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说明,一个共产党员的成长,是绝对不可离开斗争实践、离开自身改造的。而王明自入党后的48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苏联,在国内的时间里,既没有搞过工人运动,也没有从事农民运动,没有到过苏区,不知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创立和巩固的。可以说,王明参加革命以后的经历,基本上脱离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以说,王明的最后堕落,与他脱离中国革命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史为鉴,正确总结和吸取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明是我党历史上难得的一位反面教员,人们不应该忘记他的特殊功劳。
党的情报培训基地:
抗战时期,为了加强情报和保卫工作,中央情报部和中央社会部先后在延安的七里铺和三十里铺举办训练班。
三十里铺的学员都是陕北本地干部,培训的目的是做边区本地公开保卫工作,也就是内保工作。具体负责人是周兴(时任西北保卫局长兼边区保安处长)和汪东兴。1941年罗青长也曾担任过培训班的党支部书记。
七里铺的学员都是知识分子干部,是培训中共情报保卫人员,目的是打入敌后,被称为我党情报人员的"黄埔军校"。共办了八期(半年毕业)。所有学员在培训时,不准与外面联系,不准互相打听来历,更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训练的课程同正规学校不同,没有教材,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但是,授课人个个都有丰富的隐蔽斗争经验,结合实例讲解,学员们收获颇丰。像李克农、潘汉年、刘鼎、曾希圣等都授过课。而陈云、李富春、孔原、徐特立、高自立、邓发等人都在白区搞过地下工作,有些曾经被捕过,经受过酷刑的考验,他们的课让学员们更坚定了信念。
这些从培训班走出来的学员,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情报和保卫工作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成为情报和保卫的骨干力量〈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参加过培训)。
一代伟人邓小平:
四川广安人。16岁到欧洲勤工俭学,在法国学习、工作了五年多。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 又学习了一年。1927年春,离苏回国,在冯玉祥部任政治处处长。
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党的"八七会议",后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上海与张锡瑗结婚(难产时去世)。
1929年夏,到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红八军政委。
1931年夏,在中央苏区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相当于地委书记),与于都县委书记金维映结婚。后遭左倾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金维映离他而去。长征期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参加了遵义会议。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并主持过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1939年与卓琳结婚)。日本投降时,与刘伯承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扩大为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地区。整个抗战期间,用邓小平的话:吃苦。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晋冀鲁豫、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政委。当有人问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的战绩时,他也是两个字:合格。
"文革"时,他下放在江西多年,回京后,毛泽东问他在江西多年做了什么?他又是两个字:"等待"。后来加拿大总理问他三落三起的秘诀是什么时,邓小平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用邓小平的话来讲: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最忙的是建国后的前十年;最痛苦的是"文革"动乱的时期;最有历史性贡献的改革开放……
战神刘伯承:
四川开县人,19岁参加学生军,开始投笔从戎,成为川军的一员猛将。20岁考入重庆将校学堂,毕业后到川军任排长。参加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四川党内的军事工作。领导了泸州、顺庆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我党第一个军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和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去苏联高级步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回国后,任军委参谋长、红军学校校长、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先遣队司令员。长征到达陕北后,任援西军司令员。
作为"一号"首长,他在八路军129师、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都以高超的"带兵、练兵、用兵"才能为世人称道。他不仅是军事指挥家,还是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将才。
蒋介石害怕他,专门派特务到延安中央托儿所把刘伯承的二女儿华北杀害(只有6岁),想从心里打垮他。
毛泽东称他是"一条龙下凡",是军中的战神。
抗战时期,为什么让刘伯承担任129师师长?一,129师是以红四方面军主力改编而成的。长征期间,刘伯承随朱德在这支部队呆过,有一定的了解;二,西路军失败时,刘伯承任援西军司令员(有红四军、红三十一军),指挥过这支部队。全国解放后,刘伯承为什么主动要去军事学院当院长?一,他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对办学比较感兴趣;二,他曾在苏联高级步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是一位军事科班生;三,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让他任总参谋长,他没同意。让他军事学院设在北京,他也没同意,目的就是想远离高层,远离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