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28日
新保安战役:
这是平津战役的第一仗。1948年11月29日,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分三路挺进张家口,傅作义立即派王牌主力第35军和104军258师增援张家口(30日该军到达张家口)。12月5日,程子华率东北野战军先遣部队在北平以北密云歼敌13军一个师(此战两个错误:一是打草惊蛇,泄露部队入关的天机;二是贻误战机,未能切断平张线)。傅作义误以为东北野战军要直取北平,令35军回师东撤,返回北平保驾。
怎样阻止35军的东撤?在当时确实是个大问题,程子华的部队虽然12月3日就到了密云,但他没领会毛泽东要吃掉35军这层意思,而想顺口把密云守敌吃掉后再走,所以没能切断平张线。而杨得志的第二兵团正在休整(只有12旅在平张线附近),而且离平张线很远。怎么办?在当时,惟一能延缓35军行动的,只有12旅和一些游击队。
12月6号,敌35军乘汽车400余辆突破杨成武包围圈东退,路上与游击队接上了火,打到天黑才把游击队击退(当晚,12旅赶到,与游击队连夜挖断公路);7号拂晓,35军开始攻击我方阵地,遇到12旅的顽强阻击,打到黄昏,本来可以走,可郭景云下令部队在新保安驻扎;8号,杨得志主力拂晓赶到新保安,35军插翅也难逃了。
把敌35军围了整整半个月后,22日向新保安的总攻打响了(东北野战军炮团也赶来了),156门大炮齐射,10个小时结束战斗,共歼敌1万6千余人,郭景云自杀身亡(假如他接到命令就出发,完全能逃走,但他晚了7个多小时才离开张家口;假如他在路上不和游击队较真,在新保安连夜走,不驻扎,单凭12旅的兵力,并不足以构成威胁,马虎大意地丢掉了逃生的机会)。
我军能否阻住敌35军东返,对平津战局影响极大。吃掉35军就使傅作义失去了精神支柱,动摇他逃跑和坚守的决心。打掉35军,傅作义这员虎将就成了一只没牙的老虎。
北平无战事:
当天津解放后,塘沽五万守敌乘船从海上逃走时,傅作义已无力再战。
实际上,傅作义早在1948年11月18日就通过彭泽湘和符定一向共产党方面发出了谈判的信息。但毛泽东深知,傅作义毕竟是握有五十多万重兵的一路诸候,不在军事上削弱到一定程度,是不会轻易言和的,打胜才能言和。把南逃西窜的路堵死后,傅作义已进退失据。从此进入了谈判和平解放北平的阶段。
第一次谈判是在十二月中旬。一共来了五人。当时,为了避免暴露司令部的具体位置,参谋处长苏静找了一个比较远的地方接待他们。当得知傅作义的谈判条件时,刘亚楼明确表示:"基本上不能接受傅先生保存军队和建立华北联合政府的设想,谈判要以解除武装,放下武器为前提条件,可保证傅先生及部属的生命财产安全。"
过了两天,毛泽东指示,要向傅作义转达我方六条意见:一,不同意傅立即通电起义;二,他一直追随蒋介石反共,因此不得不将他列为战犯。可加强他在蒋系及军队中的地位,可借机大作文章,而实际同我和谈,里应外合,有利和平解放北平;三,允许他编一个军;四,傅今后不能再去南京,否则有被蒋扣留当张学良第二的危险……
经过双方反复的谈判,于1949年1月15日签订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次日,平津前线司令部作战处长苏静与邓宝珊一起进入北平。1月22日,平津前线政治部副主任陶铸随周北峰也进入北平。当天,北平城内守军除少数国民党嫡系部队的高级军官乘飞机南逃外,华北"剿总"机关和两个兵团、八个军等共二十五万余人,陆续出城,开往指定地点听候改编。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1949年9月19日,在傅作义的帮助下,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6万部队举行起义,脱离国民党政府,和平解放绥远。
共和国元帅徐向前:
刘伯承在军事学院曾说过:红军时期打仗最厉害的是徐向前,抗战时期是彭德怀,解放战争时期属林彪、粟裕。当然,刘伯承本人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
徐向前是山西五台人,在阎锡山创办的师范学校读书时,阎锡山并不看好他。后考进黄埔军校一期后,蒋介石发现了许多人才,却没识破一位帅才。可他到鄂豫皖苏区后(红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表现非常突出。当他指挥红军与国民党各路大军作战,把他们打得一败涂地时,他的威名,传遍了全国,也传到了他的家乡五台县。红军每拿下一座县城,五台县的人都为他高兴,而最关注徐向前在前线战况的山西人,便是阎锡山。他告诉手下,说徐向前是最有出息的大乡亲!1934年10月,徐向前面对20万川军的六路进攻,他指挥8万红军歼敌8万,蒋介石轰动,阎锡山却说:"好啊!徐向前给山西人争了光!山西人不准为难徐家,不要给徐家找麻烦"(实际上,阎与徐两家只一河之隔,阎的夫人徐竹青是徐家人,徐向前的哥哥是阎的军需官,堂叔是阎部的高级将领。阎四个集团军司令中,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绥均是五台人,只有傅作义是晋南人。可以说,山西是五台人的天下)。
抗战时期,徐向前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作战地域主要在山西。有一次,周恩来带徐向前去面见阎锡山,阎锡山非常高兴,说共产党出高人,今后在山西抗日,政治上依靠薄一波,军事上靠老乡徐向前。从阎锡山口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抗战决心和国共合作的态度是好的。
日本投降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可阎锡山派部队进攻上党,结果被刘伯承、徐向前所歼。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留下不到6万军队交给徐向前指挥(当时阎锡山部队有近30万),正是这6万人的军队,在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大战役中,彻底解放了阎锡山统治38年的山西。特别是在临汾战役中,血战72天,在伤亡1.5万的情况下,歼敌2.5万,攻克了坚固设防的临汾城。
徐向前生于山西,最后又由他解放山西,为家乡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打跑阎锡山,来了徐向前,五台人又沾光啰!
开国上将张爱萍:
今天是人民海军诞生70周年的日子,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首任司令兼政委的张爱萍当时只有39岁。
张爱萍出生在四川一个农民家庭。18岁入党,19岁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曾被国民党逮捕并坐过牢。后参加红军,并参加了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第五纵队3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9旅旅长。彭雪枫牺牲后,他接任新四军4师师长。
解放战争初期,他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当时粟裕也是副司令),后负伤赴苏联治疗(48年底回国)。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人民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兼政委,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了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解放后,他长期分管国防科技,为"两弹一星"、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一位伯乐。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兼九纵司令员时,他主动找陈毅,说九纵司令员就不要兼了,让副司令张震当更合适。后来张震当了军委副主席后说:张爱萍是我的伯乐!
在开国上将中,只有张爱萍担任过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前5任分别是彭德怀、林彪、叶剑英、徐向前、耿飚’),可以说,叶剑英又是他的伯乐,非常看好他。邓小平对他也很了解。
张爱萍的故事:一,他的妻子叫李又兰,先与项英结婚,婚后不久,项英被害。1942年,陈毅助成了她与张爱萍的婚姻。他俩育有两子两女,长子张翔,解放军的中将,次子张胜,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少将军衔,女儿张志凯,丈夫是全国政协原主席俞正声;二,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有许多人建议张爱萍进中央政治局(身为国防部长应该进),当时总书记胡耀邦也同意并请示邓小平,邓小平答复:军队的比例不能太多,张爱萍这个人我是知道的,他不会计较这些事的。结果,总参谋长杨得志、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都进了中央政治局,而他是历任国防部长中唯一没进的。
喜欢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
他是山西五台县人,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第一个响应孙中山的武昌起义,被举为山西都督(后改为山西省长)。在山西执政的38年里,他大胆改革,推行"村本政治"、"用民政治",创建了不少轻重工业、兵工厂、厂矿、铁路(同蒲铁路)、银行、学校和西北实业公司。抗战前,阎锡山在山西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达二亿银元。曾获得"模范省"的称号。
北伐时,阎锡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后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当晋军由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万余人发展到中原大战前的三十万,真正成为一支盘踞山西的重要军事力量时,阎锡山底气足了,就立马联合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开始倒蒋,可中原大战失败后,他只好逃往大连。蒋介石本想任命徐永昌为山西省主席,但徐表示自己力不胜任,说只有阎锡山可以收拾山西的残局。当阎锡山重新掌管山西军政大权后,他开始反共。当红军东征进入山西时,晋军惨败,可又不想让蒋军进驻山西(怕赖着不走,只好拒绝蒋的势力进入山西)。红军也撤回陕北。
"三颗鸡蛋上跳舞":一,蒋介石是事实上的国家元首,不拥护不行,但又是自己的头号政敌,必须拒绝蒋军嫡系部队进入山西;二,日本要灭中国,不抗日不行,,但又要与日军保持一定的联系(汉奸不想当,会遗臭万年),否则,部队打光了,对不住山西一千一百万民众;三,共产党是一支抗日的队伍,它暂时不会危及自己的存在,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八路军作为第二战区战斗序列(阎锡山为战区司令),进入山西作战,阎锡山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配合。
抗战初期,山西省共有105个县,阎锡山给了70个县长让共产党人担任,山西成为全国实现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模范地区。但随着共产党影响的迅速扩大,八路军日益强大,把他控制在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的范围内,完全动摇了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时,他又开始反共了。可这时的山西,他再也收拾不了残局。直到内战暴发后,他所剩的部队被徐向前彻底解决后,他只好逃到台湾养老去了,并于1960年去世。
对阎锡山的几点肯定:
一,在军工建设上,他思路标新立异,军工企业发展迅速;二,在经济建设上,他推行的"自产、自用、自足"的建设方针,使一千一百万山西人带来了繁荣,不简单;三,他没当汉奸,没投靠日本人,对中国整个抗战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四,八路军在山西的发展壮大,牺盟会和决死队的发展,都应该感谢阎锡山的大力支持。
临汾战役:
临汾是一座古都,临汾域在日军和阎锡山的十多年盘踞经营下,壕沟交错,碉堡林立,成了一座易守难改的坚固要塞。
1948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八纵、十三纵、太岳军区7万余人来到临汾城外,准备3月10日实施攻城,可6日得到情报,蒋介石要把嫡系胡宗南20旅空运西安。徐向前立即命令八纵司令员王新亭:“不能让敌人跑掉!要在敌机降落以后发起攻击,争取缴获它几架飞机。"结果,胡宗南的空运计划彻底落空了。
攻打临汾的战斗打响后,敌守城总司令梁培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坚守待援。蒋介石也派出空军出动飞机助战,梁培瑛在危在旦夕时,竞使用毒气和燃烧弹,护城壕外一片火海。
攻城,古今中外的兵书上都称之为恶仗。尽管攻城部队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但由于敌人有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部队多次进攻都未成功。
这一仗打了72天,共歼敌2.5万余人,我军伤亡1.5万人。战后,徐向前来到城垣上转了一圈,他第一次看到如此坚厚的城垣,第一次看到如此强固的防御工事,他第一次看到坑道爆破产生的强大破坏力,深感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他对身边参谋说:"给党中央、毛主席发报要写上`伤亡大、胜利大、锻炼大`9个字。"不久,毛主席批示:终于攻克,取得攻坚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
两种命运的决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择: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争取通过和平的途经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用内战的方式来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极力维持专制独载的反动统治。蒋介石竭力鼓吹:"一个领袖、一个党",想把共产党溶进国民党里。
尽管在重庆谈判中,共产党作出了许多让步,但拥有430万军队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违背《双十协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内战。
毛泽东说:谁解决了土地革命,谁就赢得了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
内战只打了一年,我军就粉碎了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孟良崮战役,又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而鲁西南战役,开始揭开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当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时,我军开始战略反攻。特别是三大战役,142天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时,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毛泽东一生多次被蒋介石通辑,悬赏买他的首级。最后一次是在1947年6月25日,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监察署下令"通辑毛泽东。这是蒋介石宣告国共和谈破裂,决心"剿共"到底的战书。
如今,时移势易,轮到毛泽东"通辑“蒋介石了。1948年底,毛泽东在西柏坡拟订了一份战犯名单,经过和周恩来等人仔细考虑和斟酌,用一种极巧妙的方式把这张牌打了出去。
1948年12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登载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陕北权威人士论战犯名单问题……(共列出43名战犯)。这则消息不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也不用毛泽东主席的名义,而用陕北"某权威人士"的名义,简直是妙不可言!就这样,蒋介石成了头等战犯。
晋中战役:
山西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西进可配合胡宗南夹击彭德怀,东进可配合傅作义夹击聂荣臻部。中央军委给徐向前下达命令,必须及时解决掉山西及阎锡山的统治集团。
临汾战役结束后,虽然山西的外围障碍扫除了,但阎锡山并不害怕,他相信凭着晋中大片土地、尤其是凭借太原险要的地势是能够使徐向前部有来无回。
徐向前一生经历过很多战役,其中很有名的就是取得了晋中战役的胜利。这次胜利为以后赢得太原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消灭了国民党在山西境内的军事力量。
晋中是产粮区,战前又正是麦收季节,阎锡山的10多万大军要吃饭,势必要派兵出城抢麦囤粮。一场由"保卫麦收"为口号而引发的晋中战役,让阎锡山经营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10多万军队被我军歼灭(只用了四十天)。
战前,徐向前故意弄出主力渡黄河支援彭德怀夺取延安的假象,并让吕梁军区(司令员彭绍辉)留在山西。阎锡山认为彭绍辉脱离主力,机不可失,命令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包括亲训师、亲训炮团),合击吕梁部队。三天下来,彭部伤亡"惨重",开始撤向指定的地点,一张巨大的网已经撒开,敌军一步一步钻进徐向前预设的口袋里……
毛泽东得知晋中大捷的消息时,对徐向前赞不绝口,说:六万人对负十三万,只用了40天,消灭他10多万,不简单、了不起!而蒋介石得知晋中战败时,气得连声大骂阎锡山:愚蠢透顶!
太原战役:
这是解放战争后期的一场大型战役(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我军浴血奋战6个多月,伤亡4.5万余人、歼敌13.5万敌军,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晋中战役结束后,山西除太原、大同〈后和平解放)外,均告解放。但阎锡山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仍然负隅顽抗,调集了十多万兵力把守太原,妄想阻挡徐向前部的脚步,守住太原。整个太原有二个兵团(孙楚的15兵团和王靖国的第十兵团)共计6个军。
在战役进行时,我军利用政治攻势,争取了守军第8总队的起义,瓦解了1.2万余人的投城(本来守军第30军军长黄樵松也准备战场起义,但被该军师长戴炳南出卖而遭杀害)。
仅靠徐向前的部队是解决不了太原的。后来杨得志的十九兵团,杨成武的二十兵团,西北野战军的第七纵队,东北野战军的炮师等部队共计32万大军形成合围后,才解放了太原。
太原为什么这么难打?一, 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他在山西经营了多年,把太原经营的铁桶一般;二,太原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内永久性工事非常多;三,晋绥军以防守出名,再加上山西的群众长期受阎锡山之毒很深,招兵买马相对容易很多。但整个华北,我军已非常强大了,靠阎锡山十几万军队是守不住太原的。太原战役胜利结束时,整个山西解放,这就彻底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天津战役:
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在张家口、新保安等地被歼后,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迫近平津。毛泽东原计划先打塘沽,但刘亚楼实地察看后认为不妥,因为塘沽地形复杂,守军指挥部设在军舰上,很难形成四面包围,敌军也很容易从海上逃脱。所以,中央军委决定,先打天津。
天津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大城市,有现代化的防御工事,守敌达13万人(刘云瀚的86军、林伟俦的62军、郑庭锋94军的一个师等)。天津市长是杜建时,警备司令是陈长捷。
傅作义原先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南逃,但他对蒋介石的排斥异己深怀戒心,不愿南撤;二是西窜。可通向绥远的张家口已被我军攻克,切断了他西窜的通路。剩下的就是利用天津作为与我党谈判的筹码,想与我党共同经营华北。
为了让傅作义彻底死心,我军在刘亚楼的指挥下,先用10天时间(1月3日至12日)扫清外围的18个据点,完成攻城的准备工作后,14日开始总攻,500多门大炮火力急袭,打开缺口后,34万大军从东西两侧发起对攻,先把天津拦腰斩断,先割后围,各个击破。整个战役,于15日下午3点结束,经过29小时激战,在伤亡2.3万人的代价下,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全歼敌军13万余人。市长杜建时自首,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
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这是刘亚楼指挥攻城最成功的战例。他是一位很有特色的指挥员。他作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仗必须亲自到前线察看。总攻前一天,他带领几个警卫到前沿阵地察看时,由于走得太靠前,竞进入敌防区,敌巡逻队问:"什么人?",刘亚楼很镇定地回答:"自己人",就这样,把巡逻队 唬弄过去了。事后他哈哈大笑,说:"在总攻没开始,把主帅给抓了,那不天大的笑话?"。
在天津战役前,我地下党把天津的布防、天津的城防工事全部弄到手,这对战役的进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蒋介石派飞机接杜建时走,他拒绝了,作为天津人,为了天津的市民和财产安全,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