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援疆显家国情怀 抗疫抗灾展党员风采——记“新时代赣鄱先锋”杨勇
近日,我市一批同志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新时代赣鄱先锋”学习宣传对象。他们是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的杰出代表,为新时代的奋斗者确立了学习榜样、树起了价值标杆、注入了精神力量。
《瓷都组工》推出“‘新时代赣鄱先锋’风采展示”专栏,集中展示“新时代赣鄱先锋”的风采,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标先进典型,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本期为大家带来“新时代赣鄱先锋”乐平市人民医院质控科科长杨勇的故事,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他的先进事迹。
三度援疆显家国情怀 抗疫抗灾展党员风采
杨勇,男,中共党员,1980年1月出生,2008年10月入党,现任乐平市人民医院质控科科长。他曾离家万里,三度援疆,把青春奉献在祖国最西陲的阿克陶县医疗战线;曾主动请缨、冲锋陷阵,勇立抗击疫情的最前沿;曾逆行而上,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谱写一曲党员践行为民服务之歌……这些年来,他为群众做了许多好事与实事,受到大家的认可和点赞,被誉为群众身边的好党员。
三度援疆践初心
2012年8月,杨勇成为江西省第七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从乐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转变成克州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对杨勇而言,白大褂未脱,医疗急救热情不变,奉献的初心不改。虽然担任科室主任,但他坚持参与科室排班,和同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启“5+2”“白加黑”工作模式。
地域辽阔的阿克陶县,最远的镇距离县城达500多公里。随“120”急救车长途奔波成了杨勇的“家常便饭”。出诊量大,尤其是夜间出诊,考验可真不小。
布伦口乡喀拉库勒湖是该县最偏远的地方,海拔达四千多米。寒冬里下雪的晚上接诊,往返数百公里不说,还得挺进海拔数千米的深山,这对杨勇和他的医疗小组来说绝对是一次次的极限挑战。黑夜冒雨急行后,当看到危急病重的患者经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杨勇的内心无比地富足。
三次援疆,杨勇的足迹踏遍了阿克陶县的每个乡村。他曾连续61天24小时坚守岗位,曾在一年内组织参与抢救危重病人180余人次,清创缝合800余人、“120”急救1000余趟……
“杨医师,亚克西!”如今,在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只要说到杨勇,无不竖起大拇指。
抗击疫情挑重担
2020年1月,他第三次圆满完成援疆工作回到乐平。就在此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按规定杨勇本有一个月的假期,但他的心早已飞至抗击疫情“战场”。在他再三请战下,组织决定由他担任党校医学隔离观察区的负责人。
进驻医学隔离观察区次日,杨勇就紧急收治了一位从武汉返回乐平的发热病人。此后,又陆续收治隔离观察患者178名。
在这些患者中,有13岁的学生,有68岁的老人,还有孕妇或产妇。如何去伪存真,既不放过一位可疑感染患者,又要尽早排查患者患新冠肺炎的可能性,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时的杨勇,会同医学隔离观察点全体人员夜以继日,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反复对患者病情和流行病学史摸底,不敢有丝毫懈怠。
有的患者出现反复高热,晚上甚至半夜急需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杨勇都全程陪同做好监护;有的年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思想负担很重,称不解除隔离就不吃饭;还有的处于青春叛逆期,拒绝接听家长电话……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杨勇为他们“私人订制”,依症施策。
每天晚上,忙碌完一整天工作的杨勇,顾不得休息,留在办公室对全天工作情况及重要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估,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整整60天,没有一天是夜里12点之前休息的,刚睡下被电话叫醒是常有的事。
抗洪抢险冲在前
2022年6月,连续降雨致使乐平大部分乡镇发生洪涝灾害。在得知乐平市人民医院将组织人员去抗洪救灾的消息后,杨勇主动请缨,要求前往汛情最为紧急的邹家圩堤。
21日早上8点,一到达邹家圩堤,杨勇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制作沙袋,铲石头筑防洪堤坝,清理淤泥,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连续48小时的奋战,杨勇与其他党员一起,化身为受灾群众的“守护者”,在洪水与群众之间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洪灾来了,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面,我作为科室主要负责人,更是应该冲在其他党员前面,以自身作表率。”杨勇说到。
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出自平凡。入党十四年来,杨勇坚定入党时的初衷,坚守自己的誓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这些年,杨勇先后获得了“最美援疆医生”、景德镇市优秀共产党员、景德镇市先进工作者、第九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瓷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