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12日
粟裕为什么没评上元帅?
一,在红军时期,他先后在红四军、红十一军、红二十二军、红七军(红七军团、红十军区)工作过,大多数时间任参谋长,呆的单位多,是会影响进步的(林彪只在红一军团、红四军任主要领导);二,许多高级将领留过洋或进了军校,而他从战士一级一级提上来,靠的是本事,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当配角,这也影响他才能的发挥;三,抗战初期,他只是新四军副支队长(相当于八路军的副旅长),论官,他在军队排不到前四十位;四,"皖南事变"后,他成了新四军一师师长(后兼六师师长),可排名前三十位,按这个级别,符合大将的资格(其它6个师的师长分别是:张云逸、黄克诚、彭雪峰、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五,成立华中军区时,他一让司令,本来凭他指挥的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等战绩,他很早就能取代陈毅;六,当党中央任命他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时(陈毅调中原野战军任副司令),他二让司令,要陈毅保留司令员兼政委,自己宁愿要一个代字,不然的话,作为华野的司令,也就是后来三野的司令,指挥过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想辞帅也相当难;七,在他担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时,毛泽东明确告诉他,攻台、解放台湾的任务交给你了!可惜朝鲜战争暴发了,不然的话,他不仅能当元帅,排位还不在后两位;八,抗美援朝前,中央原定林彪去,林彪身体不好,就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可由于他曾六次负伤,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无法去指挥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不然的话,他军史上又有一个闪光点;九,1954年他任总参谋长后,刘少奇不想让陈毅当元帅,说他当了外交部长,工作在地方,目的就是为粟裕滕位置,可周恩来坚决不同意,说新四军的军长、华野(三野)的司令一定要当元帅,苏联的外长布尔加宁不也是元帅吗!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意见(毛本身就不想刘少奇插手军队的事)。十,所有开国大将当过总参谋长或总政主任的,都进不了中央政治局(像黄克诚、罗瑞卿、谭政),而上将、中将、少将却都是政治局委员(韦国清、余秋里、杨得志、秦基伟、黄永胜、李德生),元帅都是政治局委员,这就体现了元帅管大将的格局。粟裕是军事家、战略家,在当时又是总参谋长,如果能进政治局,那肯定也能当上元帅。
苏中战役为什么能七战七捷?
一,内战暴发后,毛泽东曾要求华中野战军西出淮南,进击津浦铁路蚌埠至津口段(打到外线去),但粟裕建议应在解放区打几仗,多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毛泽东采纳了意见,这才给粟裕提供了条件;二,苏中地区物产丰富,补给方便,部队成分多系苏中人民子弟兵,熟悉地形、民情,在苏中作战对我军非常有利;三,情报来源准确,敌人什么时候进攻,有哪些部队参战,我军都基本能掌握,而敌人在解放区,犹如瞎子,很难了解我军的情况;四,在华中、华东、华北、东北、西北五个战区,我党进行的土改深得人心,农民不支持政府,反而有一亿多农民支持共产党(因为他们分到了土地),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控制力量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五,我军能实现全员参战,粮食、救护等后勤保障任务全由民工承担(民工高达45万)。新兵都是戴着大红花送来的,而国军主要靠抓壮丁;六,我军建制不易打乱(支部建在连上),即使打乱,也能以乱打乱(辽沈战役),而国军一旦指挥失灵,就会进入瘫痪或溃败。七,靠打歼灭战,俘虏国军来补充自己(武器也大多数靠缴获,第一仗就缴获大炮十余门,轻重机枪2OO多挺),达到此消彼长的目的;八,士兵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打仗,这样的军队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苏中战役(史称七战七捷):
当中原军区突围成功后,蒋介石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立即命令李默庵的十四万大军进攻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当时华中军区下辖两个二级军区(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四个军分区,但华中野战军只有两个师(一师、六师)另加两个纵队(七纵、十纵),共19个团,兵力只有3万余人,怎么办?粟裕没有等,更没有跑,而是提前两天(情报得知,国民党军队准备于1946年7月15日发动全面进攻),先发起进攻,先打准?打他们想不到的,也就是最强的李天霞整编第83师,用五个团打他们一个团,歼灭敌两个团三千余人后,没等敌人来增援,又夜行军百余里,把敌整编49师一万余人打垮了(敌师长王铁成化装而逃)。此后,大部队在海安休整,利用第七纵队及地方部队阻击来犯之敌,使主力得到了5天的休整(阻击时我军只伤亡300余人)。当我军撤出海安时,李默庵判断我军伤亡很大,不断派兵追击,从淮南赶来的新二师也加入了华中野战军的队伍,使部队增加到了23个团。这时,当粟裕得知敌两旅正在调防之际,又集中主力部队发起进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歼敌一万七千余人)。整个苏中战役,历时50天,打了七场漂亮的仗,共歼敌5.3万余人),让毛泽东全面的发现了一个将帅之才,虽然以后华东的主帅是陈毅,但中央来电,华东的一切军事由粟裕负责。
莱芜战役:
1947年2月,我华东野战军在鲁中发动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莱芜战役),在三天内,歼敌二个军,俘歼敌副司令李仙洲、73军军长韩浚等5.6万余人(可惜让霍守义的12军逃走了)。事后,王耀武说:莱芜战役,损失惨重,百年教训,刻骨铭心,并骂到:就算放6万头猪,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到底怎么回事呢?宿北、鲁南战役后,蒋介石错误地判断我军伤亡惨重,不堪再战,决定集中31万大军在陈诚率领下,分南北两路进攻临沂(华东首府),其中欧震率8个军(11、59、64、74、83、7、25、65)在南线,李仙洲率3个军(12、73、46,他们分别来自原东北军、中央军、桂系)在北线,准备南北对进,夹击我军。当时,我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已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下辖11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兵力27万人,再加上华东军区30万,总兵力高达57万(蒋介石估计我军不超过20万)。毛泽东来电指示:一是要诱敌深入;二是敌愈深进愈好;三是我军愈打得迟愈好;四是争取消灭敌四个军;五是必要时放弃首府临沂。粟裕根据中央的要求,表面上作出打南线的姿态(死守临沂),诱北线之敌李仙洲大胆南进。另外,用地方部队架运河桥西进,佯作西进与刘邓大军会合的态势,真正的目的是大部队秘密北上。当部队还未赶到莱芜城时,李仙洲完全可以把莱芜的两个军撤回到济南,但敌46军军长韩练成(中共秘密党员)耽误了他们二天,王耀武来电,让他们赶快撤回来,李仙洲认为城高墙固,不宜撤退,这时韩练成反而主张撤(他已与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取得到了联系,说留了一条不归路让他们撤,可在运动中消灭之),就这样,我军共俘虏敌468OO多人,毙伤1万余人的战果(包括南线共歼敌7万人),从而粉碎了国民党的"鲁南会战"计划,取得了打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同时,它又是以放弃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为代价,舍南而就北,换取大量歼敌有生力量的一次成功运动战。
鲁南战役:
宿北战役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华东的战局。蒋介石调集25个整编师(军),准备在鲁南地区与我军会战。毛泽东发来电报:一,请粟裕的部队大踏步往鲁南靠拢(把敌军各部间隔拉大,为日后歼敌创造条件);二,两大野战军在鲁南会合后,打一场更大的歼灭战,争取消灭二个以上的整编师。1947年元旦,我军秘密地集结在鲁南地区,2号用27个团对敌整编26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发起进攻,战斗结束后,又转向敌整编51师。整个战役,历时19天,歼敌5.3万人,俘虏敌师长马励武、周毓英,缴获坦克24辆,火炮217门,汽车474辆。这次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进犯之敌,并获得了对敌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初步经验。敌失败的原因至少有4个:一,蒋介石用兵,总喜欢三路、四路发起进攻,这就给我军集中兵力歼敌一路创建了条件;二,国民党嫡系与杂牌军配合相当差;三,冯治安手下二个副司令张克侠、何基丰都是我党地下党员,他们的部队第77军和第59军都在整偏26师、整编51师周边,两军没参战就撤走了;四,整编26师师长马励武在县城过节,指挥系统失灵(雨雪也帮了我军大忙)。另外,号称中国抗日第一战将的薛岳因两仗失败,被蒋介石调到南京政府任参军长(闲职),到台湾后,很会养身的他与宋美龄、张群、张学良、陈立夫、孙元良都活到百岁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