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13日
宿北战役:
当华中野战军连续取得十一场胜利时,山东野战军却在5个月内没打好一场仗,部队士气非常不好(徐向前曾说过:兵是干部带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兵,只有不能打仗的官,没有不会打仗的兵)。毛泽东曾给陈毅来电,叫他一定要打二场胜仗来提高部队的士气(一场只要集中兵力消灭敌一个旅),可陈毅想一次性消灭敌三个旅,结果仗又没打好,淮北失守,毛泽东很失望,准备让徐向前来山东,,可徐向前生病,不能成行。此时,粟裕给中央建议,华中与山东二大野战军应集中行动,毛泽东同意(两军在陈毅领导下,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副司令行使司令员的战役指挥权,在我军史上是罕见的(陈毅给了粟裕极大的支持)。1946年11月底,蒋介石准备迅速结束苏北战事,集中了十二个军,在薛岳率领下,分4路准备切断山东与华中的联系,但华中野战军结束苏中战役后,主动撤出海安,来到盐城、涟水地区,与山东野战军(鲁南地区)的机关会合。会合后的第一仗怎么打,陈毅向中央提出4个攻击作战方案,毛泽东未批,当粟裕提出先打敌整编69师的方案后,毛泽东来电:同意,甚好!因为这个师师长戴之奇是三青团中央委员,政治上极端反共。宿北战役是从1946年12月15日打响,到19日结束,我两大野战军用24个团打敌一个整编师,用28个团负责打其它三路增援之敌(我军在涟水阻击敌整编74师时,打得很艰苦,双方各伤亡4千余人)。整个战役,全歼整编69师(军)2.1万余人,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被我军歼灭一个工兵营和一个骑兵营后,也不战而逃。此战役意义重大,是两军会合后的第一场胜仗,为我军协同作战和大兵团作战提供了经验,提高了粟裕的威信,增强了指战员的作战信心。(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把江北的军改编为整编师,把师改为整编旅)。
改造战俘:
我军的兵源主要靠人民群众,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但改造俘虏,争取在7天到半月内把他们补充到我们部队中去,这是解决战斗中及时补充兵员、保证我军战斗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那么,教育和改造的政策、方式有哪些呢?一,只要敌人放下武器投降,就以礼相待。不杀、不打、不骂、不岐视、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二,教育、学习。我们部队给予他们人道的和阶级的教育,使他们能在新旧两个军队,两种对比中提高认识,选择自己今后应该走的道路(走的,发路费),由于他们大多数都是贫苦兄弟,只要他们接受教育,懂得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他们就会变成有理想、有阶级觉悟的革命战士。著名的一级杀敌英雄王克勤,从解放兵、班长到排长,二年时间,毙伤敌232人,俘敌14人,在定陶战役牺牲时,刘伯承痛心地说:国民党拿二个师来换他一人,我都不干!三,特殊的人才(包括高级将领,只要他们不想留,我们也放他们回去。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曾俘虏9名电台人员,8名领钱就走,只有王诤(开国中将)一人留下,后来成了我国通信事业的开山鼻祖。像上党战役被俘的敌19军军长史泽波,当我军放他回太原时,他不信,徐向前告诉他,你可以走,而且不需要你说共产党好,只要你活着回太原,共产党没杀你,这就是最好的宣传;四,对真心留下来的特种兵待遇不低。像坦克兵、炮兵、通信兵,军医,这些兵种,我军确实需要他们来补充。像阎锡山手下的工兵团长邢蔚被俘后,由于他是太原的碉堡专家,我军按团级待遇、团级服装、吃"中灶",结果在太原战役中立了功,像在晋中战役和临汾战役中被俘的高级将领赵承绥、梁培瑛,学习、改造后,联系十多位将军,联名向晋绥军发出通电,指出:"人民必胜,阎蒋必败";五,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解放兵所占比率非常大,有时,即俘、即补、即战(上午俘,中午补充到部队,下午参加战斗。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彭德怀手下部队不到三万人,后来发展到十几万,百分之八十都是解放兵,他们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改造和诉苦运动。
刘少奇与毛泽东的感情:
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非常高,从1943年3月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后,二十多年都是党内的二号人物,与毛泽东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一,他俩是同乡,又曾在安源共同从事工人运动,相互比较了解,毛泽东第一次当"红娘"就是在安源为刘少奇与何宝珍牵线促成的;二,在延安整风运动后期,党内把毛泽东作为苏区的正确代表,而白区的代表性人物是刘少奇(白区工作非常出色);三,在党的"七大"之前,是刘少奇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党员影响很大);四,在遵义会议上,刘少奇支持毛泽东(他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五,在党内,刘少奇是最早对王明进行全面批判的第一人,得到毛泽东的尝试和重用;六,毛泽东在苏区,刘少奇在白区,两人由于都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使他俩许多正确主张和领导才干受到压抑和打击,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七,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三次重任,足以体现毛对刘的信任。一是主持北方局的工作。1935年冬,党在国统区的组织丧失殆尽,但在华北还保留一个河北省委(设在天津),高文华任书记,柯庆施任组织部长,李大章任宣传部长,北平学联由彭涛、姚依林负责。1936年3月,刘少奇到达天津,开始领导北方局工作。他首先营救北平监狱关押的骨干力量(薄一波、安子文、廖鲁言、杨献珍等61人),极大地加强了党在华北各地的领导力量。接着他又提出"脱下长衫到农村去",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从而奠定了八路军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又提出白皮红心的统战思想,使山西成为全国抗战中的一个"特殊局面"。同时,刘少奇所写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书,是党内最早系统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著作;二是皖南事变后,毛泽东任命他为新四军政委,他的名字被国内外所关注,他的白区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再一次施展出来;三是在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包括毛回延安休假)期间,他主持党中央工作,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重大的任务。毛泽东曾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是一种谦虚,但更多地是赞扬!让我们更深刻领悟出两位伟人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
三次战役的小结:
三个月内(十二月、一月、二月),我军共取得宿北、鲁南、莱芜三次著名的战役,歼敌14万余人(华东敌军的五分之一),敌我双方的兵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民党从进攻转为防守(全部缩成一团,暂时很难找到歼敌机会)。党中央对此非常满意(要求部队休整、总结、表彰),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也能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就连远在东北的林彪也在研究粟裕的战法。为什么国民党那么多精锐部队不经打?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人民战争的威力。这三次战役,每次的民工都高达40至50万。这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民众),而不是武器(粟裕讲:只要主力在手(不分兵〉,只要集中兵力打敌一路,只要有人民的支持,胜利就有保证);二,我党秘密党员发挥了作用。国民党作战厅长郭汝槐(中共秘密党员)提供了很多敌军的情报,张克侠、何基丰也把华东敌情秘密传给我军(淮海战役又率三个半师起义),国军第46军军长韩练成早年与周恩来接上关系后,我党派特工杨斯德担任他的秘书,莱芜战役打响后,他离开指挥位置,使整个部队失控;三,国民党情报失灵。戴笠死后,军统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少,加之各级指挥员谎报军情(这是他们的"祖传技能"),使蒋介石的军事决策频繁失误(就像大跃进时,总在数字后面再加零),他们离心离德,陈诚不卖何应钦的帐,又不听王耀武的正确意见,派系斗争严重。另外,国民党有五大主力,其中新一军、新六军在辽沈战役中被林彪消灭。而在华东,有国民党第5军(邱清泉)、有胡琏的整编11师(18军)和张灵甫的整编74师(74军),这三次战役,粟裕很想消灭他们之中的一支(直到孟良崮战役才全歼敌整编74师),但一直找不到机会。张灵甫曾向蒋介石表态,说给他五个整编74师,能在一年之内解决中国的战事(消灭共产党),可三战之后,他再也不敢口出狂言。
孟良崮战役:
蒋介石从1947年3月开始,对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集结24个整编师,45万大军,以五大主力中的整编74师、整编11师、整编第五师为骨干,组成三个兵团(汤恩伯、王敬久、欧震),准备在沂蒙地区与我军决战。我华东野战军从3月至5月上旬,除在泰安战役中歼杨文泉的整编72师(2.8万)外,主要都在运动中调动敌军。当整编74师孤军向坦埠进军时,粟裕感到机会来了,请示陈毅时,陈同意,并说: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请示党中央时,毛泽东来电:究打何路,由你们当机决定,立付实拖,我们不摇制!一个陈毅,一个毛泽东,这两个人中有一个人掣肘,就难有孟良崮的胜利(蒋介石帐下并不是没有能干的将领,但他或弃而不用,或用而不信,或信而不专,在军中分派系,这是蒋介石在军事上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孟良崮战役从5月13日打响,到16日结束,歼敌3268O人,击毙师长张灵甫,我军伤亡1.2万余人。这里有几个情节讲一讲:一,张灵甫被围时,他的两翼有整编25师(黄百韬)和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曾担任过74军副军长),不能说他们见死不救,但遇我军强大阻击下,拼命程度不够;二,当张灵甫发现被围时,决定撤往垛庄,而粟裕早在一个月前就安排有3万兵力的第六纵队(王必成)隐藏在这一地区,没想到它成了一支奇军,把张灵甫的回归路给卡死了,又是这支部队,直插他的师部,将张灵甫击毙,为牺牲的指战员报了仇(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谢祥军在涟水之战中就牺牲在他的手上);三,战斗结束时,粟裕发现歼敌数与该师实际人数有差距,立马安排部队进行搜索,结果在一山沟里搜歼700余人的残军;四,"王牌"军被歼,是我军从防御转为进攻的转折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奠定了基础。另外说一下:张灵甫的妻子王玉玲,住在美国,1973年周恩来安排她来京,总理称赞张是个好的将才,遗憾自己当年在黄埔任教时,未能将他争取到共产党一边。20O5年北京庆祝抗日胜利60周年时,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