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15日
七月分兵: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各级领导都很乐观,能力强的都想单独带部队作战,请示党中央后,华野决定留下两个纵队,其它分成三路:一路由叶飞、陶勇率领,带两个纵队向鲁南挺进;一路由陈士榘、唐亮率领,带三个纵队向鲁西挺进;剩下的4个纵队(2、6、7、9纵加特种兵纵队由陈毅、粟裕直接指挥,待机出击。他们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分兵后各路部队骄傲自大,不是城市攻坚就是硬啃王牌,外线、内线都没打好,七月份三路部队共打了8仗,3胜5败,减员高达5万余人。刘伯承曾说粟裕是常胜将军,可在鲁中,却连打了两个败仗:一,南麻战役。当时在鲁中,国民党有5个整编师(胡琏的整11师、黄百韬的整25师、王凌云的整9师、黄国梁的整64师和驻临朐的整8师),按理说,陈粟有4个步兵纵队另加一个特种兵纵队,单独打任何一个师都有优势。原计划先打整25师,可部队行动后,天降暴雨,山洪暴发,仗打不成。陈、粟看到南麻的敌整11师相对孤立,就命令各纵队掉头,用四个纵队打南麻,一个纵队打阻援。可部队一开打,才知道敌军已用了20多天时间,构筑了大量工事(子母地堡就有二千多个),急战4天,部队伤亡很大,仗打败了,只好撤出战斗(伤亡1万余人);二,临朐战役。部队本应休整一个时期,可粟裕得知李弥的整8师刚到临朐,只有一般性防御工事,想乘其立足未稳将其歼灭(实际上李弥已安排5个主力团控制了5个制高点,而且城墙很坚固,我军的炸药包受潮失效),仗又打了5天,部队十分疲劳,伤亡大,又打败了,只好再次撤出战斗。两仗虽歼敌1.8万余人,而自身伤亡达2.1万余人,打成了消耗战。仗没打好,粟裕心情沉重,并亲自起草电文,向党中央引咎自责。陈毅知道并与潭震林商量后,也向中央发出电报:我认为我党二十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毛泽东对此次分兵给予了谅解。
沙土集战役:
1947年9月7日至9日,陈、粟集结了8个纵队在山东菏泽地区围歼敌整编57师,歼敌956O人,其中俘敌中将师长段茂霖以下7560人,毙敌2000人。此战在粟裕军事史上并不著名,但意义很大:一,鼓舞了指战员的士气。七月分兵之后,由于天气原因和几仗未打好,使各级指战员士气低落,甚至有人说:分兵进攻,丢了山东。所以说,急需一场胜利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此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恢复和建设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三,调动了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来驰援,有利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胶东保卫战的行动;四,此战的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对山东重点进攻的破产,从此敌被动,我军转为主动;五,七月分兵以来,华野人员和武器消耗都很大,沙土集战役,虽歼敌不到1万,但此战是一场歼灭战,俘敌之多,缴获武器之大,为华野的补充帮助不少,再次说明,蒋介石确实是我军的运输大队长;六,在我军的军史上,西(北)野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场战役,每次只歼敌一个旅。东北民主联军所打的新开岭战役,也只歼敌一个师,可以上战役宣传的力度很大。为什么沙土集战役歼敌一个整编师(军)而不著名呢?一是华野领导认为七月分兵以来,有两个月没打好一场仗,虽然得到毛泽东的谅解,但这只是主动进攻以来的第一场胜仗,不好过多的宣传;二是此仗虽然全歼敌一个整编师,但人数不到1万,对华野来说,只是一场小仗,不值得宣传;三是此战俘敌师长,但由于看守人员麻痹大意,被段茂霖(有的书写成段霖茂是错的)逃走了,留下了遗憾。
上将许世友:
毛泽东曾说过:"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邓小平评价他是一位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一名特殊人物。的确,许世友的一生有着许多特殊的地方,现介绍如下:一,他少年在少林寺学过武功,当过和尚,论武功,党内没几个人比他强;二,他是我军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难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红军时期从班长一直干到红四军的军长);三,他曾七次参加敢死队并担任队长,负过4次伤,论打仗,没几个有他勇敢;四,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三八六旅副旅长,配合旅长陈赓打了许多胜仗,特别是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时与林浩一起发展和巩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兵工厂和轻工业发展很快);五,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华野9纵司令,在陈粟领导下,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战役,是华野的主力部队。特别是担任东线兵团和山东兵团司令期间,把胶东和山东的省会济南全部解放了(毛泽东亲点"许和尚"为总指挥),为淮海战役打下了基础;六,在延安抗大期间,他对反张国焘路线扩大化不满,准备带一部分人去川陕根据地打游击,被王建安透露出去而被抓(差一点被枪毙),他不服并带枪要见毛泽东(警卫员把他枪下了),毛泽东不仅允许把枪还给他,还亲自帮他压上子弹,为这事,让许世友心服口服(他的忠心应该从此时开始);七,他是党内唯一一个执行土葬的高级干部,这是邓小平为他开的"特殊通行证",党内再也没人享受这个待遇;八,他一生有三次婚姻。第一次娶了一个比他大4岁的姑娘朱锡明,1924年结婚,许世友参加革命后,因毫无音讯,深明大义的许母让她改嫁了。第二次是长征路上与18岁的雷明珍结婚,后因许世友"延安事件"主动提出离婚(许再也没原谅她)。第三次是在胶东(43年)与田普结婚,婚后很幸福。
胶东根据地:
自从抗战胜利后,胶东根据地就是我华东部队的大后方,是华东军区军工、弹药、粮食、民夫、兵源、医疗以及各种物资的补给基地,也是我华东机关、伤病员的疏散基地,还是华东与华北、东北的联系桥梁,因此,解放战争开始以来,山东就成为必争之地。在胶东保卫战之前,有几个情况介绍一下:一,胶东管辖的范围。胶东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地区,它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逢莱、龙口和淮坊,在当时属山东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二,七月分兵后,华野丧失沂蒙山根据地,国民党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胶东,党中央决定由许世友、潭震林率2纵(韦国清)、7纵(成钧)、9纵(聂凤智)、13纵(周志坚)4个纵队另加两个师组成东线兵团(后改为山东兵团),参加胶东保卫战;三,陈(毅)粟(裕)建议东线兵团由谭震林任司令员、许世友任副司令、黎玉任政委并要求他们集中4个纵队在胶东内线打击敌人,但毛泽东让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并要求他们只留两个纵队在内线打,其余两个纵队加两个师跳出去在外线打(敌人屁股后面打),而且要采取半歼半击溃的运动战(一次只需歼敌一个团、旅即可);四,成立东线兵团后,直接受华东局领导,不受华野的指挥(毛泽东来电明确指出:东线兵团一切军事行动由华东局指挥,让饶漱石、黎玉学习战争指挥,甚为必要,再过若干时期,饶和黎均可在军事指挥上锻炼出来);五,陈毅、粟裕离开大部队,只带6纵和特纵到鲁西南及豫皖苏去配合刘邓大军的行动,这就等于华东野战军暂时失去了4个纵队的编制和领导权。
胶东保卫战(1947年7至12月):
1947年8月,华野主力组成西线兵团,毛泽东要求粟裕带6纵、特纵去陈(士榘)、唐(亮)部指挥部队进入鲁西南地区转入外线作战,策应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另外4个纵队加两个师(2、7、9、13)组成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负责,留在胶东内线作战。而国民党组织中原防御深感兵力不足(敌在大别山与刘邓兵力相等,鲁西南敌弱我强,豫西之敌对付陈(赓)谢(富治)兵力完全不足,陕北胡宗南也处被动),蒋介石企图迅速结束山东战事,调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率整编8、9、25、45、54、64六个师2O余万兵力,在海、空军配合下,想一举消灭东线兵团(速决抽兵)。怎么办?毛泽东来电指示:一,敌判断我主力必守胶东,他们6个师肯定会采取齐头并进,不好打。你们应采取运动防御,节节阻击,适机歼敌的方针,先以地方武装、民兵不断袭扰敌人,阻敌前进,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二,不要贪大,对敌一个或二个旅,以歼其一部,击溃一部为目标,多打一二个小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敌就不敢向胶东深入;三,我不与敌正面冲撞,留两个纵队在内线牵制敌人,主力跳到敌人屁股后面,揪住敌人的尾巴,狠狠地打!四,如果敌想调走两个师去增援大别山,你们一定要拖住它,扭住不放,迟滞它的西援。整个胶东保卫战都是按照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来执行的。在许世友的指挥下,从敌进攻胶东开始到胶河战役止,歼敌3.5万余人。在敌调走整编25师、整编9师的过程中,又在胶高追击战中大量歼敌。随后又发起莱阳战役(歼敌1.7万)。整个胶东保卫战历时4个月结束,共歼敌6.3万余人。随后又发起淮县战役(歼敌4.5万)、兖州战役(歼敌2.7万),以上战役结束后,彻底扭转了山东的战局,孤立了济南,暴露了徐州,为日后解放济南,包括淮海战役都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东线兵团又回到了华东野战军的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