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党课11月17日
豫东战役:
对于粟裕,陈毅曾高度评价他是常胜将军,说他愈出愈奇,愈打愈妙。1948年1月,毛泽东指示粟裕,为迫使国民党军改变战略布署,吸引其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拟由粟裕率三个纵队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并要粟裕"熟筹见复"。但粟裕认为部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为说服"五大书记",他亲自开车前往西柏坡,党中央听取他的发言后,完全同意粟裕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华野司令,指挥这场战争。回到部队后,粟裕第一个想歼灭的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但该军周围有孙元良兵团、张轸兵团、张淦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不好打。怎么办?粟裕想用两个纵队把第五军调开,然后集中8个纵队歼灭它,但目的没达到。当得知河南的省会开封兵力并不多时(刘茂恩指挥的敌整编66师及一些保安部队),立即决定攻打开封,经五天的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敌整编66师中将师长李仲辛自杀)。当华野部队撤出开封时,邱清泉(敌5军军长)认为我军陈唐兵团弹药不多,就紧追不舍,正如拉开了该军与区寿年兵团的距离。粟裕见此良机,立即命令华野和增援的中野部队围歼区兵团,经4天的作战,又歼该兵团5万余人,俘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51师师长沈澄年。整个豫东战役,共歼敌9万余人,虽然没有钓到大鱼{歼灭敌5军),但削弱了国民党在中原战场的有生力量,动摇了敌守城部队和增援部队的信心。
开国上将陈士榘(19O9一1995):
读者有许多人并不了解他,但看完本篇后,一定会感觉他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陈士榘,湖北武昌人,18岁参加秋收起义并入党,后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在中央苏区担任过第一军团作战、侦察科长,参加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三十军参谋长、代理军长。抗战期间,历任343旅参谋长、115师参谋长。日本投降后,他任新四军参谋长、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八兵团的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有过二不服:一,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时,他对粟裕不服(不仅是他,也包括许世友、宋时轮、王建安等都不大服气),孟良崮战役时,要不是陈毅发火,粟裕差点指挥不动他们。但经过几仗下来,特别是豫东战役后,陈士渠彻底服了粟裕;二,淮海战役开战十天后,党中央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主要成员由中野领导担任,对此,陈士榘不服。原因有三:一是淮海战役是粟裕提出的,应该让粟裕任总指挥(实际上也是粟裕当主角);二是华野兵力多(有5O万人),而中野人少武器差(只有15万,连大炮都没有);三是从淮海战役歼敌人数看,华野第一阶段歼敌13万(陈士榘率三个纵队担任主攻),第三阶段歼敌30万(是在粟裕生病由陈士榘直接指挥的)。第二阶段属中野先包围黄维兵团,但凭中野的势力,是解决不了黄维十二万机械化的强敌,又是陈士榘带八个纵队(先去了3个纵队,后又增加5个纵队)去增援才解决的。陈士榘一去,就直接告诉刘伯承和邓小平,说你们不仅要让出主攻位置给我,所有的部队都要归我指挥,结果,在陈士榘统一指挥下,被围十九天之久的黄维兵团彻底覆灭。把缴获的所有武器全交给了中野。邓小平说:"还是陈士榘有办法“。
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拟定了一份徐蚌会战作战计划〈此计划通过地下党已被我党掌握),将各路大军向徐州、蚌埠一线靠拢,摆出与我军决战的态势。当华野与黄百韬兵团开战后,毛泽东命令中野,一方面负责牵制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在战略上配合华野的作战;另一方面就是抢占宿县(如果把黄百韬兵团当成蛇尾,把黄维兵团当成蛇腰,把杜聿明集团当成蛇头,那宿县就是蛇的七寸)。1948年11月12日至15日,中原野战军在刘昌毅(开国中将)具体指挥下,成功的攻占宿县,歼敌1.3万余人,切断了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截断了徐州国民党的退路,完成了对徐州国民党的战略包围。其意义有以下几点:一,宿县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枢纽,也是徐州"剿总”通向江南的门户,又是他们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离徐州75公里、离蚌埠90公里),切断了徐蚌线,就能使徐州国军粮弹两缺,欲退无路的绝境;二,牵制徐州方面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使他们救援黄百韬兵团时有所顾虑;三,能阻止增援北进的黄维兵团不能与徐州汇合。这里有几个情况介绍一下:一,宿县是年代久远的古镇,工事异常坚固,由孙元良兵团守备,淮海战役前,该兵团被调往徐州,只留下第148师和一些保安部队(共计一万三千余人),由津浦路中将副司令张绩武坐镇防守;二,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后,重武器全部丢失,兵力虽然得到了补充,但只有15万左右,如果换成过去,凭中野部队的势力,那是拿不下宿县的。为什么这次仅用了三天就成功占领宿县?一是因为徐州的两个大兵团增援黄百韬去了(远离宿县);二是宿县原有的二个军撤到徐州去了(兵力少);三是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势力较弱,害怕冒进被围歼,始终畏缩不前。宿县攻占后,就把原计划的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战役。
黄百韬回天乏术:
1948年11月5日,黄百韬到徐州参加"徐蚌会战"后,于当天下午赶回部队〈新安镇),当时的心情比较好,一是因为在豫东战役时,区寿年的一兵团被我军围困时,他率部增援,也被我军围困,区兵团被歼,但他死战八昼夜突围成功(邱清泉救了他〉,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为此,他升为第七兵团司令;二是因为他接到命令,把海州的第44军划给他管,他兵团由原来的4个军增加到5个军,而且可以把整个部队撤到徐州去。可他万万没想到,高兴之余,离他死亡只有十几天了,因为粟裕已经把目标指向了他。这里重点介绍两个问题。一,淮海战役为什么把敌第七兵团作为第一个目标?一是因为在反人民战争中,黄百韬是一个出色的打手,华野早就想歼灭它;二是黄百韬虽然获得蒋介石的欢心,但他毕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敌增援部队肯定不会很积极;三是因为该兵团离徐州较远,虽然下辖5个军,但华野有45万兵力,完全有能力吃掉它。二,黄百韬失败的原因:一是蒋介石的判断失误。当济南战役结束时,蒋介石判断我军将会有较长一段时间休整,也就没有及时把第七兵团撤到徐州去;二是黄百韬6号开始撤离的话,也没问题,但他在新安镇等44军足足等了两天(这是要他命的两天〉;三是他撤离前,应安排部队在运河多架两座桥,等部队通过时可节省大量时间。可结果是,5个军只有一座桥,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四是部队到达碾庄时,黄百韬又命令部队在此休整,这又给我军从四面八方包围它争取了时间;五是负责接应的李弥兵团提前撤走,特别是从新安镇到徐州要经过第三绥靖区,而该绥靖区两位副司令张克侠(1929年入党〉、何基沣(1939年入党〉于11月8日率敌59军(军长刘振三)和77军(军长王长海)二万三千余人起义,这就断了黄百韬通往徐州的回家之路。整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历时17天,歼敌13万余人。至此,蒋介石最大的一个主力兵团被我军全歼,守备徐州的一支右臂被我砍断了。
淮海战役的背景:
此前,辽沈战役刚结束,关外的敌军(共十一个军)已全部解决,这是林彪为我党做出的重大贡献,为我党腾出了一百一十八万余人的机动部队,成了我军进军全国的可靠后方。如果胡宗南也能像林彪那样,用十九个旅17万大军尽快解决彭德怀不到3万的军队,那蒋介石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反被彭德怀歼灭了他9个旅,他不仅增援不到其它战场,整个部队都陷入在陕北不能自拔。华北,阎锡山和傅作义没有什么大作为,他们能守住几个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就不错了(等林彪的大部队一入关,他们就招架不住了)。在华东,粟裕向党中央建议,由于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胜利,我华野在中野的配合下,已具备打大仗的能力,先歼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七兵团(下辖陈士章的第25军,王泽浚的第44军,陈章的第63军,刘镇湘的第64军,周志道的第100军),后歼李延年第9绶靖区〈后改为第六兵团),该兵团下辖王伯勋的第39军,阙汉骞的第54军,于兆龙的第96军,胡长青的第99军。党中央批准此计划后,华野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当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李延年把部队撤到蚌埠,远离战场,没机会消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也就结束。由于国民党把华中的黄维第十二兵团也调来增援,而中野又及时把徐州通向蚌埠的战略要地宿县攻破后(再加上张克侠、何基沣率2.3万人的起义),仗越打越大,这就把原计划的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战役。